Wikidata:Eighth Birthday/Taiwan/資料與模式:從數據穀倉到循證治理

From Wikidata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資料與模式:從數據穀倉到循證治理

[ed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助理研究員 林宥伯

講座介紹

[edit]

水土保持為國土保育的重要課題,也是多面向整合的領域,歷年來各單位皆持續投入資源,累積了大量研究與應用資料。 然而由於近年來極端氣候變化加劇,使得複合災害常態化,面對許多的不確定性,過去單一性業務難以從跨領域、長時間與跨資料庫角度進行整合分析與策略調適。 對於這個問題,本場次將分享研究過程的一些經驗與期待。

  1. 基礎資料的生產、建置、流通
  2. 數值模式的應用與重要性
  3. 數位治理的協作想像

講座逐字稿

[edit]
 大家好,那我是助理研究員宥伯,不過在今天開始分享之前,先簡單打個免責,我以下言論不代表水土保持局,只代表個人言論。那一方面是說畢竟有很多的業務不是我個人就可以接觸到的,很多東西都還不了解,那這也是說今天能夠來這邊跨領域,了解分享大家不同的想法跟可能的應用。
 那今天主要分享的核心概念會是圍繞在資料與連結這兩個部分,跨領域講的是一個連結,或是說資料的一個結合,那資料它的一個來源它的基礎會是我們在判斷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依據。在講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大概是什麼,其實我本身身長的環境就已經是很跨領域的了,那本身長輩他們的職業,一個是行政,那從小的收長環境其實就很極端,或者說有很多激烈的碰撞,再加上一個是天蠍座一個是金牛座,產生了很多不可預知的影響。那再接者呢本身剛好又是天秤座的,剛好又是O型,完了,所有跨領域的機率都集合在一起。
 那這些東西其實就讓我的影響是,其實我在成長環境來說,我就接觸到很多不同的面向,中間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矛盾,那面對這些矛盾或著是跨領域的連結,我就是先把他都收在心裡,再來慢慢消化,那接者我在成長過程中,其實有幾個很重要的階段會影響到我現在的這一些選擇。我在服義務役的時候,我本身服務的單位是九棟七,那現在他已經被拆掉了,那裡面有一個幹訓班叫實踐幹訓班,當時我在做訓練的時候,有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或是人的一個行為啊、高壓下的一個反應。退伍多年後我回去看,其實我們這一個部隊在最早,就是民國初年三十二軍整建到兩百零三司,然後再整建到新訓旅,他本身是日本軍士顧問團的一個成員,那他後面有一個實驗部隊,然後再改名成實踐部隊等等,所以他在早期就有一個,應該說接觸到的是一個實驗性的切入點,然後開始有一個更往後的延伸。那在這一個經驗之後我進到研究所去開始我一些研究,那當時是台中教育大學的一個研究所,那在這一邊我開始研究到虛實整合,數位資料到實體資料,那我在數位資訊還有設計,不管是在理性與感性,從logo的設計我們是可以看得到:外方內圓啊或者是說暖色與冷色等等的一個結合的一個互動,並且呢指導老師有開始接觸到原住民文化的一個脈絡,我們上山去蹲點,蹲點之後我就發現:在這一些文化不同的差異之下,那再加上時間與空間他的一個隔閡,他其實產生了很多的影響,那當然有好的有壞的,有對立有對話有溝通,那更多的是有一些衝突等等。
 
 一直到現在我在這一個時期,目前服務的技術發展小組這一邊,因為我們這一個組是一個功能性的小組,我們會跟各個不同的組別下去做接觸,或者協助他們業務的推廣,那有一些圖資,或者說我們能接觸到資料最源頭的產生、中間的過程,以及決策。這幾個接觸點是一個很重要也是我選擇目前服務單位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這幾個過程跟我成長的背景,它讓我發現了很類似而且一直重複發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從經驗裡面在很多領域很多的階段它會產生很多的穀倉效應,那穀倉效應簡單說,它就是一個我只顧我自己的一個東西,我跟其他人的交流是很缺乏的,或者說,我們用比較正向的方式來說,我們專注於我們自己的本分的時候我們勢必會犧牲掉與外界的連結與溝通,或著其他資料來源的互動。好那或許我可以把我的本分做得很好,然而這個本分這樣夠嗎?那他帶來的結果:好我自己的東西做得很好,可是我對其他的東西不了解,隔行如隔山。但是這個雙面刃對於目前來說會有什麼影響嗎,對我目前服務的單位或是以政府單位服務的屬性來說,他帶來的問題跟影響非常的大,這個大問題因為政府本身,我們對人民來說,不管是我們自己單位啊其他的主次分局甚至是其他的機關,林務局啊甚至比較遠的環保署、財富署其他平行機關、下轄、法人等等。
 
 對人民來說,政府只有一個,那這個概念會影響到說我們做的事情其實跟其他的單位都是息息相關,對一般的人民或者說他不去在意那麼多的時候,那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讓人們的印象,那人民的印象這一些會影響到的什麼?我們政府機關我們的目標要做的什麼?或者說我們背負的是哪一個方面的責任?我們的機關對人民來說,政府他責任很大一部分是在於治理,那這邊我去引述到我們研究中心,我們在目前的一個階段,其實我們的數位化、還有一些技術建設其實都已經非常發達,那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到應用成熟期,不管是ai、或是我們基礎的建設5G地圖、我們的高見度地圖,甚至我們自製火箭研發、科技搖桿探測等等,我們都已經進入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可是當我們在過去到現在,我們去想說該如何去治理的更好的時候,其實我們開始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是如何更好的治理,這個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繞口,可是呢,治理的更好它代表的意義是我已經做一些什麼,我已經要做事,把事情做好去治理,可是如果這個治理是無效的,假設這個治理或者是我們目前的技術無法去印婦未來的不確定性跟未知性的時候,那我們去做去執行,會不會是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們會反思,更好的治理是什麼,

有時候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哪有的時候減緩或者說採用不同的思考方式跟策略,有時候競爭是一董策略合作也是一種策略,那我們如何去達到更好的治理回過頭再去看,我們在治理之前,我們會需要去做一個決策,那這一個決策呢,我們引述政大教授他有提到:其實在這一些決策,不管是策略、政策等等,我們在治理之前,或者說我們政府機關在行動之前呢,我們若能夠去依循更多的證據,那這些證據依據的來源,或者說我們形成這些證據,我們做出這些利潤,或著所謂剛剛提到的很多的reference,那這一些他的來源都需要有資料,正確的資料跟錯誤的資料都有它的意義、用處跟可發揮的地方。不是錯誤的資料就沒什麼用,或者說有些資料的錯誤就是他被生產出的用途:他就是用來誤導,他就是誘餌,這也是其中一種。

 那這些循證他的根本就是資料去克服我們這一些主觀的偏好,那也就是說去克服我們在前面所提到,因為這一些穀倉效應,我們過於專注自己的部分而看不見其他的一些連結,那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這一些連結,如何去突破我們藉由異質性、大量性的資料而產收這一些新的洞見,那這一些洞見可以有一些執行的方式是我們目前在數位工具底下,首先,要克服穀倉效應,首先我們要有一個穀倉,這是廢話對不對?不對,這很重要非常重要,因為你沒有穀倉表示你自己的專業領域或者獨特性根本是沒有的。所以在這個之前你去談打破穀倉,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都還沒有到一個規模,你甚至說你的觀察的角度都還沒有到,那你去談更高階的東西其實你是使不上力的。那再來,我們有了穀倉之後開始去藉由數位化工具下去做整合。整合什麼東西,就像剛我研究所提的:我們數位的東西、數位的資料,東西在線上。今天我如果一個地圖,我要使用它,地圖產製完資料我是不是要到線上去使用,所以很多的東西,數位、資料、知識到最後它是依循在我們現實世界所需要的任務模式等等,那這一些的輔助呢,是走到說我們其實對現在我們人一直想說好還要更好,如同剛剛所提,我們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理或者說決策,那就需要這一些東西下去做修正,去做調整,那藉由不斷的嘗試,我們將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或者說在抽象的觀念上,我們希望做驗證啊、希望去改良強化等等,獲得一些突破,那這一些突破又能夠回到這整個循環。然後這個也就是我們小組成立的一個目的及想法,我們希望能藉由過去這一些專業經驗的一個整合,回到實際的業務上然後去支援目前我們現在,不管說我們內部機關、對人民對平行機關包括說上游的林務局、下游的環保署,或者是說資料的一些需求,甚至是國際間防災的一個資料交換、預警等等。

 那藉由這一些基礎上,我們能延伸到未來去訂定出可能因應的策略,訂定說取得的資料變遷、不可預計的因素等等。那這個循環的架構我們再把它簡化一點回到說我們論壇的主題,論壇的主題上來說,我們把過去資料到最上面,資工系的通常最上面不是決策是智慧,可是那個好像都講到爛了,那個智慧要怎麼用?所以我把智慧換成或是引述廖老師他的行政政府決策的這個架構下,我們最後是會產生說,我們做決策是會產生行動,有時候其實想法很多資料用了很多,但是它最吼產生不了影響力,那它通常是卡在這一塊,他能去引發什麼行動、促使你想要去讓他產生引響的行動或是什麼。所以我們從最源頭、核心,從資料的角度,藉由資料我們會去盤點嘛,簡單說就是數位考古,然後去改良這些資料是不是中心操作的過程,處理他讓他變成一個資訊,能夠流通整合應用。常常資訊的位階網上,它形成專業領域的一個知識,只要被記錄下來,可以被對話、可以被傳承,不然永遠都是在重新做倫治,最後他產生模式的方式。那模式這個東西它可以讓你產生出一個模擬,或者是可以去驗證,或是做試探我們這樣做有沒有效。一場大雨來那我們這一些工程能不能產生一些效果,那藉由數字的模擬我們可以得出很多客觀的證據。甚至說,最好的情況最壞的情況,最後回到我們政策決策上面下去取得處理。
 好,那我們就來先來看說我們做了哪些東西或是說資料可能的影響。在最後再來提說像水保局,我可以接觸到的部分,那這一些資料結構跟經由的程序,是未來如何能夠跟維基做結合,或者說在座的各位像你們的專業或你們的興趣,或公民參與的部分未來能夠做一個怎麼樣的合作、溝通或者是交流,那從我們小組,或者說我們接觸跟水保局大部分的業務來說,我們原生資料出裡的部分,我們可能會有一般的影像資料(簡單手機拍照等等)、點陣,通常是講圖資,是raster就是圖片資料加上gps定位。向量的話是letter,我們通常能自由縮放,他代表的是一些我們已經針對屬性判試過的,還有一些是基礎的調查資料。那在這一邊像我們用一些uab下去做,我們會用到空拍、我們會去弄成影片甚至做一些政策影像啊,地形模型等等。甚至說我們就拿他去種樹,為什麼呢?因為種樹的地方人上不去,然後又為了安全,我們公安勞安資安,或者是人不夠,所以我們就用機器把小樹苗就把它栽上去,然後就種在我們希望想種的地方。那因應我們業務需求等等,其實也有一些測量的相關的資料,那我們就也會去取得資料、也會去產生業務的事情。那我們平台,就是後處理的部份,當我們去取得資料之後,這些資料就是我們機關現在在做的啦,這個都還沒到wikidata,資料都還在機關內載浮載沉,生命週期還在那邊扭動的時候。好那資料進來之後我們就會去做處理,就會去做檢覈等等。一直到我們內部下去,我可能做成api啊、做成圖專啊,然後把他接出去啊,參考一些流通格式等等,xml、gml,最近國發會在檢核gml。
 至於圖論或者是像gql的語法,gql是開源的嘛!那像圖論獲釋之後的應用,他很適合,只是現在用的人太少。其實我們這些應用都可以接出去。那在開放資料來說,漸漸的我們整理好之後,他就可以出去就可以讓人家使用,以這個來說,他的網址可能會稍微有變,如果有開發人員在現場,不過呢我猜開發人員現在應該都在另外一邊,所以如果錄影有看到的話就可以再聯絡。那這個主要是我們成大的團隊藉由衛星然後做成圖專,影像金字塔剝掉,然後可以開發,當然有過一些申請。那如果有相關的應用是可以來處理的,然後我們就上到外面的平台。那剛剛有提到的是像無人機或是特殊型的資料他的一個處理,那在這一個我們最後的一個加值印用就是把這一些資料都弄到這個webgis的平台,這個是一般人士也可以使用,當然一些機密的我們權限會把它摳掉啦,那大家如果有興趣打BigGis就可以找到,然後上面就可以使用,那如果說你想要攻破到防火牆也是可以攻看看,不過我們應該都會有告警,不用緊張盡量來攻。那上面其實有一些我們有處理的55T,今年我們已經處理了80T目前應該有130T,但是開放的還沒有到那麼多,然後我們有一些開源,像one,two跟?,後面的可能還會有一些。那這個DM喔,一般你們可以看到的是SN,應該上面都有圖騰可以點,這個是機米的,然後這是國安局會考察的,所以這兩個你們動不到,但你們應該也用不到啦,想用的話可以加入我們喔,招生中。

好那其實剛剛的應用接下來就是看說點陣圖在我們平台上的應用就是這樣。

 最初啊,好幾十年前,應該說2009年那個時候,我們的衛星圖都是光碟懷念的光碟,我們藉由一些處理、假設影像,然後就可以做業務上的處理。歷史的資料藉由GIS的處理,然後可以套底上去,藉由一些底圖我們可以看得到相關的一些運作,歷史的遺跡還有資料的一些結合屬性操作等等。那剛剛提到的就是我們衛星圖他的圖之屬性處理的過程、應用以及可能性的釋放處理的方式,那再來介紹我們有在做的歷史影像平台,那這個緣由就是鹿沙地圖,就是我們現在的老闆,基本上我可以接觸到的最高階級我都叫老闆,研究所也是老闆工作也是老闆啊主管都是老闆。那當時老闆他有看到鹿沙社所以就有一個起心動念的想法,對,當時好幾年前就有預料到說這些資料沒有辦法有效整合,所以希望把它整合起來,鹿沙社將鹿沙地圖帶點位的方式整合起來之後他可以將資料變成一些資訊,甚至是判斷的情資,那以鹿沙社在FB社團目前的進度呢他是已經能夠把這些圖資進入導航系統裡面做一些語音的警示,比如說附近有石虎請小心慢行,然後你油門踩下去之類的,這樣就不太好。所以他就可以是一個應用,那當時的這個想法他就讓我們用影像平台去收錄歷年的一些災害甚至說一些事件的形式,藉由資料跟GPS座標點位的整合,圖像加上一些圖資,比如說我們土石流顯示說影響範圍圖還有空拍的圖片,那這個版面今年會再改版啦,對,但是目前上去應該還是這一個。這也是我們的應用跟結合的其中一個方式,以及我們今年建置的在data資料平台這個也是大部分都開放可以使用的,那建這一個平台或者說他概念其實很早都有,我們老闆一直希望說人民的稅金,那資料性的東西是不是可以逐步地開放讓大家更了解,因為很多我們面臨的困境已經不是說過去可以處理的,那很多時候我們也缺乏各個領域的領域智慧,那加上一些資料的相互驗證,我們其實可以得出比較多的創新想法跟實驗的目標。
 data平台呢,data.swcv.org.tw或者是後續應該都會提供啦,包括簡報跟資料的部分,他這裡呢將我們的開放資料全部做了一個整合,那我們內部系統的一些文字報告他都能夠連結在一起。那一些基礎的資料都會在這裡面,他會像是一個入口,那未來水保局我們希望是能夠對外的資料都放在這裡,那以目前台灣開放資料,我們自己會放一個,國發會放一個總共兩個,那兩個的系統稍微有一些不一樣,但是以開放資料法來說我們資料會放在那邊,這裡會做一個整合性的入口,那監測資料包括像土石流簡介站以及我們近這幾個月我們跟月來的土石流觀測站我們有連線,他資料也會在上面。可是一般人看比較沒什麼用處,他就只是監測,那有災害的時候他的數值浮動才會比較大。那對於資料後面,其實我們講的是資料末端的應用,在資料進來之前,正規化前期的東西就我們內部會做很多處理啦對。那處理完之後進去調查資料他的週期,比如說我們的一個計畫,可能一年做一次,那一年做五百個好了,一年更新五百個還好,但是如果是監測型的資料,大概是雨量、地震甚至是CCTV其他的監測,可能光是雨量一天可以到一億筆吧,那堆很多的io或是結構的處理跟的補遺他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在資料可以應用前他其實就會經過這麼多的步驟,那我們其他的單位也都會有其他的東西需要處理,那以上是其實我們目前資料處理的一個部分。
 那在這些資料處理完之後我們會設法把它轉變成資訊或者是服務,甚至說讓他便於使用的一個視覺化,那資料整合的部分像以這個來說,他看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頁面,政府的業務啊點一點就會出一個資料很簡單對不對,但是呢它其實背後來說,這一個網頁他本身只是一個前端,他沒有資料庫他沒有服務,他的背後全部都是api串到各個子系統,然後各個子系統再往外串,或者說像以?來說,他會串我們內部的系統,計算這兩個數值然後用??跟??加權去把這兩個數值給串出來,然後呢地級地號會再串一個地政部內政室,然後呢土石流範圍再去點另外一個系統的範圍圖,然後呢還有一個絕對網址,他有一個?等等。所以說這是一種服務的形式,或者說對外來說我們做資料的一個整合,那他可以去產生對人民來說,這樣好像比較方便,不用直接點一個然後資料都出來。
 好,再來就是像剛剛提到,因為我們用空拍機去飛,會產生一些照片,我們就可以拿來做一個模型的建置,這個模型就可以拿來判斷很多東西,這個是一比一的數據模型。在去年,大家有機會可以去查一下關鍵字,數位雙真,簡單說,就是把實體的物件把模擬整個到虛擬的空間裡面,這個只是模型。那後續我們會談到那個模式是什麼,就是我們去模擬災害發生的災害的其中原因,影響結構過程把他模擬到電腦裡面,然後藉由很多的參數去處理這些闡述。就是我們另外一種調查跟基礎的資料綠地,他出來的結果就是我們決策重要的依據,那這個空間的過程除了建模的運用,我們也可以回去我們FLYing的設備商,應該說是軟體商,協助建立一些訓練軟體,這些模型就可以導入做處理等等。在資訊的部份我們小組其實也發現,為了去解除或是破除出去穀倉,其實很直接的一個做法,就是讓大家可以流動,那資訊資料可以流動,除了讓他比較好有整理、有條列式以外,對一般人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看得懂視覺化,就很漂亮,顏色很多。甚至說,他用圖像化的方式去取代數據當大腦的一個認知負荷比較少,或是等到比較快一些傳遞等等。比如說,像這個重大的鬍渣災例,那這一些視覺化的處理就可以讓他能夠,能夠去有一些互動。在傳遞上或者說資料的,傳播心臟可以有比較好的一個結果。這個東西是用?作的,其實現在很多套裝軟體或者是bi資料,他都可以做到類似的一些效果,或是像excel的那個地圖,或者是excel的?,很多都可以,或是r套件都可以做到。那這些東西是,對於資料的流通非常大的助力,這邊資料上是土石流運作的時候會有關係的,那比較住山上的可能才會遇到,那有機會,也是做完的時候,都可以再持續補充。好那剛剛談完了我們小組有在做的,我們在資料的產值處理上,還有一些應用後續上。那整個都監製完了之後,我們在知識的部分,剛提到模式,我們是希望說,藉由數位模擬的方式,我們會重現出很多災害。當然,災害跟我們的業務息息相關,我們為了要防災,我們要減少財產保全對象的損失。
 好,那我們藉由數位雙真的部分,我們把災害模擬到電腦系統,然後我們想辦法去蒐集這些資訊,之後這些模式,他又可以幫我們跑出,他可能的結果或者是驗證我們的假設。比如說你在做工程之前可以做很多預算方案,甚至說不做工程的方案,我們下去做比價,真的是我們現行業務中很重要的一環,那包刮說,政府法規都有規定,施工規範,你至少要滿足什麼樣的一個假設情境。我們要克服五十年洪峰、一百年洪峰、兩百年洪峰等等,那像介紹幾個我們有在操作的模式。這個是?是邊坡穩定的一個模式他是無線邊坡,反正這個又比較細,有點難以接受,反正簡單講就是模擬,很多很多的邊坡,然後呢,你就去現場拿很多的資料,放進去之後就把合起來,有一個厲害。耦合分析,最後就會得出的結果,那個邊坡會不會倒下,有沒有危險,中間很多像?一些呀等等不一定,總之,這個就是看山坡安不安全會不會倒,再來是像一些堰塞湖,堰塞湖的話我們一定用很多的一個衛星圖片的資料,新的技術然後用一些空軍雷達的一個影像,它可以穿透雲層,然後去做一些判斷。當然,堰塞湖在台灣來說,是台灣特殊的地形,跟下雨的強度,加上氣候變遷的一些影響,我們的短延時短時間下很多雨的機會越來越大。因此在當時的起點是二零零九年的莫拉克小林村的部分,他有多重複合災害,多重的洪峰在悲劇的時刻都會集到了一個點上,所以產生了很多遺憾的事情。阿為了克服這件事情,針對各個子議題下去做突破,其中一個是針對,堰塞湖的一個政策,那這個都可以假設我們的資料收集好了硬體有了、模式建立好,這些都可以自動化的去處理,讓我們能夠提早預警,好那以及說我們現場,現場人員,本身大學是土木系的,老師教我們第一句話,土木的喔一定要去現場,不去現場不可以講你是土木人,這是土木之恥,所以說現場是我們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那如何去現場去取得各種數據data跟應用的東西,不一定是貴才好,這顆大概一顆一萬多啦,然後他有出第三代,這一顆他的他是用聲波,可是他原本拿來幹嘛,本來釣魚用的,還滿好用的,可以找的到,有釣魚的可以去買一個一萬多,還有他有出第三代,這一代只有兩個波長,他第三代還有一個超廣範圍的波長來找魚群的時候很好用,所以有需要的可以去買新的,不要買舊的,那我們就會怎樣,就把它吊在飛機上面然後讓他去掃池底。因為他在用聲納掃的時候,他除了會掃到魚以外,他還會把地底的一個地形給掃出來,所以我們反的就是利用他聲波去取得水深的資訊,然後我們再去克服水深的問題,其他的問題比如說他是本身,他會接受GPS、WiFi範圍。WiFi垂直無遮蔽大概八十公尺,這也是台中的ikea附近,然後我們就偷偷去飛有啦我們有跟他講啦,然後就說這個太淺、這個太淺,然後又去中興湖飛,然後中興湖繞了一圈,但是有一些GPS的誤差,所以我們為了後來為了克服的話,就是這一邊,、到時候再把手機綁上去,然後sim卡加進去然後吊著,然後就可以去飛,我們就會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資訊回來之後可以做什麼,像這個是台中烏溪出海口,我們就去量那個,預計他的一個河道量然後去飛,但是當天風很大所以有偏,當天如果是空拍圖的話,地表水面就可以做出3D圖,藉由技術跟套裝軟體的操作,像傳統的紅藍眼睛就可以變成裸視三d,那在地底下,這些是還沒有後處理完成,就是我們有拉到資料但是水底下的模型還沒有辦法完全接進去,那這兩個接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取得很精細的現場指標,不過這一天後來有些沒有做完之後他漲潮了,我記得這個再過三分鐘,我們就不要再漲起來,然後我們就回不去,所以我們當天是撤到一半邊撤,然後邊說,不要飛趕快回來,不然用游的,游的,後來我們有安全的回來所以我才站在這邊。再來像是一些簡單的模擬。我們用開源的,因為我們小組在致力推廣說,我們如果用很貴的當然也是有、有業務需求預算,我們可以做,可是沒有編沒有預算的時候,這個資本門檻他會造成知識無法傳遞,甚至說,有一些要件或是決策權力,他會被資本卡住,所以我們一方面也會去研究一些開源處理的資料,那他比如說,水道就可以藉由數值模擬處理起來,再加上開放一些短篇資料等等。
 其實,一般人也可以去了解這些東西做出這些模擬,那我們就可以說去模擬說像,比如說他如果潰發的時候等等。但是一些比較專業的這邊就先跳過,就是它可以變成這樣子。去年就做一些研究,他可以做出這些,然後去模擬,他會不會衝出來,衝出來什麼災害,這些其實都是公開的。或者說,領域知識現在藉由估狗,他整個全球資訊庫的建立,他其實已經非常的完備,就不再是說,有很大部分估狗他破除了很多的穀倉效應,以前都說隔行如隔山,你沒有辦法去知道,甚至沒有辦法去批判別的領域。但是現在你可以藉由一些關鍵字了解很多基礎標件很多原理。其實你的觀點跟你的判斷,或者說,個人的循政決策,你就能夠去做出更多正確的東西。然後你也可以去像我們在網路上會提媒體識讀,媒體識讀你可以看過那一些用文字跟數據在外表隱藏的殼底下的可能是真相,但不一定是事實,就要看你們怎麼去看,至少說,藉由這些東西,你會看到數據底下更真實的樣貌,能夠更正確的去解讀數據,而不是說誤用數據然後導致自己被困住,這是資本主義常用的手法之一。
 好,那再來是G1,我們同仁之前有研究過G1算比較新。簡單說就是Google用它強大的財力,把所有衛星判斷跟各種cording阿里不雜的東西,然後加上開源的資料,全部弄好弄成一個萬能包,然後你只要連到他的網址然後載入。他所有的東西都要點一下執行就可以做出一個很厲害的模擬跟判斷,那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服務,有機會可以去玩玩,那這個是我們跟水利署還不算水利署、跟水利署合作夥伴的一個開源的一個平臺。阿這個的好處是他已經維護了一個開源的架構,它可以整合各種資料來源去做出預測,下雨的時候他會發生什麼事情?雨會什麼時候來呀?然後會沖多大等等,你拿到的資料決定了你演算出來的一個結果,中間這一些後面,就是技術的東西了,那這個是氣象下載的一個資料,那目前全球大概是兩個開源模式,這個?是其中一個,另外一個我忘了,因為我要用的時候再問沈博士就好,大概是這樣。好那剛提到這一些,我們的資料、服務跟應用,那這些應用雖然他很獨特性,或者是尖端,可是在某一部分來說,他的技術或是他的架構是可應用到其他領域跟公民科學,或者是至少這些資料在過去是很早被被公開的時候其實很多人民是不知道他可能面臨的風險,可能本身就會選擇欸不去,不去靠近這一些風險,那或者是說,我們有一些決策。他可能有一些誤區,不諱言,我們身為政府機關,有時候是會做出錯誤或者是不適當的決策。
 那我們的目標不是說,為了去批判說阿你做錯了,怎樣怎樣,我個人的想法是為什麼我站在這邊去分享這些是希望針對這一些事情,我希望他能夠做的更好,那產生直接的行動。我要讓他變成更好的決策,所以我可能會去找出錯誤。但是我找出錯誤不是為了要罵人的,只要讓下一次可以更好可以避免,或者說,可以去應對未來未知的一些災害一切不確定的影響去克服,所以呢我們都做了部分,或者是一些前瞻的研究,以及與公民的一些協作,像前瞻的部份包刮像我們每年其實都有這個計畫,那原則上是公司以外的有找到認識的主持人,或者是適合的人就可以來投,然後由這幾個東西,當然我們官網上面是看的到可是我們官網現在掛掉,對,但是最近最近?一直在講禮拜五到底要不要佈署網站,所以我用自身的經驗跟大家說,如果你們供銷不足,禮拜五千萬不要部署,不然他禮拜六就會壞掉,這是機率問題不是絕對。但是禮拜一應該會修好,資料平臺上的去其他幾個都上不去,啊像這個其中一個研究是地震的機率,然後去搭配說拖地如果產生問題的機率,配上地震的機率,再加上斷層,這幾個去處理起來,他的出事的整體區域大概多大,那這個也可以變成一個判斷的指標,可能想要去山上買房子就可以先判斷一下。就我所知房仲他們在研發系統越來越多,也是開始會拿政府機關的圖了,這個是很重要的,如果買得起的話。好那再來就是跨域的部分,未來是希望說跟維基這一邊或是說我們持續需要,不僅我們小組需要新血,甚至說在閒暇之餘下班之餘,其實有很多人,他有很多的專業的能力、技術,或是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夠做一些貢獻,所以這些其實都在協做下班之後,或是像隔壁黑客松,他可以去產生很多跨領域的火花,未來我是想跟 wikidata 這邊將一些災例的報告,能夠去剪到 wikidata 裡面,讓他去能夠既能夠指涉災害本體,從本體論來看,那也能從知識論來看,建立一個資訊的數位副本,讓這個副本是被結構化的,可以被研究可以被引用可以被建為服務。那甚至說可以被複製。那因此在這一些的情況下,這些加值應用就可以對我們未來能夠有更好的一個幫助一個循政的一個資料來源。公開公司數據這些都是一直有在做,但是要看怎麼做會比較好。口號式的東西是讓大家便於記憶,可是實際上,我們在技術操作的時候都會有多困難,不管是最尖端的技術如何讓他可以規模化、可行,然後不管是商用,或者是一般公民,都可以接觸。這個中間都要先過一次處理,處理完之後你要下放到普及大家都用大家都能用,或是想賺錢的可以賺錢,然後想做研究的時候可以用,就是普遍平民都可以用的時候又要再過一次,那剛好這兩次花的時間都是五到十年,都是滿久的,那後續的一些像我們跨領域的來源,我們自己本身也有做影片跟一些導讀專業知識領域。
 但是其實因為沒有接觸到的或是都市區的住民,他不太會接觸到這一塊,都市區反而都是淹水,然後跟道路不通還有地震這三個比較多,所以這中間的過程還是持續需要看,那麼未來期待的一個想像是我們最大的核心,希望我們想要從資料模式或是說資料經驗,這些中間、整個過程,這些都想做的事情或是很炫的資料等等。那最後的核心是溝通跟流動,那我們希望說我一個媒介,但是又不是只限於水土保持,我們希望抽象的部分他有些東西是可以共用,他的模式架構,認知概念是可以分享出去,複製出去的。我們希望能夠藉由交流裝置帶出去,那麼各位在不同領域的一些經驗、知識,或者說,徵求一些新鮮的肝沒事幫忙填個坑的。我們也希望藉由這種場合或是互動,能夠把各位的資源想法,或者是熱血的肝給帶進來,這也是我們期待的一個想像。
 那最後引述說今年又有邀請到唐鳳在我們農村再生發展,前陣子在松菸,他有提說,你行你來,那你不行就我來,但是呢,如果你不來或是你不行的話,有時候不是你惡意的去不去做,很多在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情況,其實兩邊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難以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用同理心去思考,有些時候是很多的妥協、很多的限制,甚至說是因為很多的外力在這邊就不要講那麼明了,因為我知道好像是直播會有逐字稿,我後面再補充先不要玩這麼大,那隔壁的?他當時也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阿都沒有人來做沒關係,那你就是那個沒有人,那你行,你就是沒有人,我是林宥伯,我就是沒有人,我的聯絡方式就是?這是有效的喔,不是不行,謝謝。